贵州日报社客户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考

发布者:陈晔发布时间:2023-02-21浏览次数:10

 

    石培华: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全国200余项各类旅游规划,出版专著40余部。

       提要:梳理构建“文旅+”“+文旅”融合发展体系,研究每类融合的学理、机制、特征、规律和生态,多角度全方位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系。

  作者:石培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对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高度重视。深入学习研究贯彻这一战略部署,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明确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机制路径和政策措施。如何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呢?我认为须从“三度”做文章。

       一是提升高度,有高度才能更有深度。需要放到党的二十大总体部署的国家战略全局高度,深入研究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如何助推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的各项战略任务。研究文旅融合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如何助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就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辉煌。如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二是要拓展宽度,有宽度才能更有深度。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应只盯着文化和旅游之间的直接融合,还要研究如何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各类产业领域和要素的融合,包括与吃住行游购娱各种旅游服务要素的融合发展,与博物馆、文化馆、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融合发展,与交通、科技、生态环保等不同保障要素的融合发展,与体育、农业、健康、会展、教育、医疗健康、商业、工业、气象等不同行业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城市、乡村、产业园区等不同空间的融合发展,与各类不同企业间的融合发展等,梳理构建“文旅+”“+文旅”融合发展体系,研究每类融合的学理、机制、特征、规律和生态,多角度全方位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系。

       三是要整合力度,有合力才能更有深度。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除了要发挥政府的统筹引领,还需要形成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推进机制,形成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深入探索政府、文旅及相关企业、旅游目的地居民合力推进深度融合发展的机制。研究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在参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过程中的动力机制,探索不同年龄、不同出游目的的消费者旅游过程中的特征、动机与模式。研究不同利益主体在参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过程中的动力机制。探索研究文旅融合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和个人与相关组织及其内外部环境之间的价值交换和协同演进模式。研究不同利益主体在文旅深度融合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生态位以及互动关系和机制路径。

       通过对上述3个维度的研究,在理论上研究探索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3个层次的学理逻辑:一是顶层逻辑,系统分析文旅深度融合与党的二十大国家顶层设计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国家战略全局高度研究梳理文旅深度融合的功能价值和内涵特征,从顶层逻辑明确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学理逻辑。二是底层逻辑,通过研究消费者行为等各种主体行为对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影响机理,对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内生机制的系统梳理,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分类分层研究,并研究各种主体和不同机制之间的协同。三是中层逻辑,通过系统比较和梳理,明晰各类融合发展的特征、机制、路径,构建融合发展生态系统和融合网络。在实践上则研究解决“3个一公里”:一是“最初一公里”,研究如何更高水平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更好促进国家战略目标任务的路径机制和对策措施,做好顶层设计。二是“最后一公里”,研究有针对性破解深度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对策措施,提出如何更深层次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三是“周边一公里”,研究如何在更大范围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拓展融合发展生态体系。

新闻链接:https://share.eyesnews.cn/ddgz/20236/32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