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培华:幸福黄河建设的文旅路径

发布者:陈晔发布时间:2021-04-06浏览次数:643

来源:中国旅游报 2021年3月17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提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并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文化和旅游是典型的幸福产业,要通过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使黄河文化在引领社会风尚、改善民生福祉、推动经济转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业的幸福功能,充分释放“文化红利”,推进“文化赋能”,促进物质生产力与精神文化生产力更加紧密结合渗透,培育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幸福生产力”,把黄河建成惠泽民生的生态幸福河。黄河文化促进幸福黄河建设的路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幸福五线谱”。

一、发展幸福产业,促进幸福就业

  文化和旅游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幸福产业,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直接相关,也是黄河流域最具优势、最有潜力、最能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幸福产业。要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影视、动漫、演艺、节庆展会、数字艺术、文旅电商等业态,让广大群众在文旅消费体验中切身感受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文化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度融合,推动黄河文化与地方特色农牧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深度融合,通过“文旅+”和“+文旅”,培育黄河文化新业态新生态,壮大“文旅幸福树”,拓展幸福产业集群。要以人类幸福最大化为动力,引领黄河高质量发展,迎接新一轮产业革命,根据沿黄地区资源禀赋和地域特色,构建差异竞争的幸福业态布局。尊重黄河流域自然环境、人文风貌、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等禀赋差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地区实际、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推动黄河流域不同区域特色化、多元化、差异化发展。要通过发展文旅幸福产业,创造大规模、多层次、多样化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以文化和旅游产业引领、促进、扩大就地现代化、共享幸福家园的幸福就业创业。

二、优化幸福环境,构建幸福空间

  文化和旅游是生态共享、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的绿色产业,能推动生活形态的创新变革,营造智慧生活空间和绿色美好家园,提升人民幸福感。绿色生态是幸福城市的本底,美好生活是幸福城市的源泉,美丽宜人宜居宜游是幸福城市的特质。要推动黄河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城市各类空间,要将黄河文化纳入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黄河文化惠民育民。要推进从生产导向回归生活导向,文化和旅游发展有助于构建幸福城市、幸福乡村、幸福街区、幸福社区等幸福空间,营造主客共享的宜居宜游宜业的文化空间,形成多元场景和全新生活方式,增强人民群众对幸福空间的认同感、归属感、满足感、自豪感,增强游客和外界的向往度、赞誉度。要深入发掘和盘活优秀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传承乡村历史文脉。要推进文教结合,使黄河文化融入国民教育、社会教育。要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升级,助力打造环境秀美、生活甜美、乡村和美的幸福美丽乡村,使乡村成为生活舒适的乐园、道德示范的家园、生态良好的田园、乡愁记忆的故园。

三、传承幸福基因,弘扬幸福理念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塑造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力量源泉。黄河凝聚了中华民族对幸福的不懈追求和奋斗,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幸福观和幸福智慧,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幸福基因。黄河孕育的诸子百家文化形成了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幸福观——儒家重义轻利、注重社会整体利益的幸福观,道家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幸福观,墨家兼爱天下的幸福观以及道教注重养生保健的幸福观。当代中国人越来越认同将个人的幸福与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家庭、和谐的社会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一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内在和谐的幸福观。发展文化和旅游,有利于传承黄河文化中的幸福基因和幸福智慧,弘扬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为目标、以个体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生态全面改善为主旨,以解决新时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使命,以各国文明为借鉴、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实现从古典到当代、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革命性转化。要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推进黄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实现黄河文化育民惠民利民,为幸福黄河建设提供基因传承、精神引领和智慧源泉。

四、共享幸福生活,成就幸福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文化和旅游已经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必需品,要将文化和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要通过文旅融合讲好黄河故事,让人们更好地认知黄河、喜爱黄河、到黄河旅游研学、党建团建,汲取黄河丰厚的文化养分、感悟黄河精神,品味感悟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风土民情、发展成就、时代风貌,促进黄河文化深入人心,共享幸福生活的同时成就幸福事业。要充分利用黄河流域特色文化资源,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旅游研学、党建团建活动,培育参与度高、影响面广、深受群众喜爱的品牌活动。要整合黄河流域群众文化资源,打造常态化、大众化、特色化、规模化的黄河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发挥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引领带动作用。要通过文旅融合、研学旅行、党建团建、康养旅游等为个人和机构赋能,让青少年更好成长,让企业单位更有战斗力执行力,让家庭更和美、爱情更甜蜜、养老更幸福,让生命更健康更阳光更幸福绽放。

五、引领幸福模式,提升幸福价值

  在幸福黄河建设中,文化和旅游业可以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引领构建幸福导向型发展模式。要根据幸福的本质要求,重新构建幸福导向的发展目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推进发展的幸福转型和幸福改革。追求幸福日益成为世界人民生活的主旋律,也成为国家制定政策、发展经济产业的“风向标”。第66届联合国大会宣布,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项基本目标,幸福和福祉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目标和期望。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指出,精神文化缺位已成为世界人民幸福感提升的制约因素,兼顾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成为世界人民提升幸福感的根本诉求。文化和旅游的综合幸福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涉及个体全面发展、促进产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诸多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习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族复兴大业、实现中国梦最有力的动员。黄河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有利于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文旅融合,可以促进黄河文化与其他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创新黄河文化国际表达,完善与相关国家之间多层次、常态化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机制,挖掘人类共同的情感特质,更好地增强黄河文化蕴含的人类美好价值的国际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使黄河成为提升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使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和世界大河文明传承的样板、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幸福样板。

(注:本文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研究》[20ZD04]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