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晔:文旅幸福产业的新业态与天津实践

发布者:陈晔发布时间:2021-10-17浏览次数:10


        2021年10月16-17日,“天津论坛2021”旅游圆桌会议在津举行。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旅游与服务学院副院长陈晔教授受邀出席并发表《文旅幸福产业的新业态与天津实践》主题演讲。

陈晔教授围绕研究团队开展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升国民幸福指数”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结合天津文旅行业的实践做了分享。陈晔教授提到,近年我国来涌现出一批旅游新场景和现象:沉浸式的剧本杀、考古盲盒、旅游演艺、研学旅游、抗体旅游、虚拟旅游等,非常值得关注。

        陈晔教授总结了文旅新业态的六大特征,分别是:

        1.数字化发展。文旅产业中数字化应用随处可见,包括故宫文创、数字敦煌、5G酒店等。珍稀文物或严格受保护的文化遗产这类传统上很难见到或很难整合和传播的文旅资源可以通过数字化方式获得有效展示和传播。

        2.场景化发展。场景可以成为幸福价值分析单元,因为不同场景可以带来不一样的幸福感。如何通过设计让游客融入场景,感受场景带来的多元体验,值得深入研究。

        3.链条化发展。打通文旅产业上下游价值链、创新链和消费链,实现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深入结合,有助于文旅产业价值的释放。

        4.IP化发展。故宫场景中很多消费形态都在延伸,从雍正皇帝形象的创意自带萌感的爆火,到后来的口红、故宫咖啡等文创产品。故宫的IP其实在国人心中一直存在,今天的爆红实际上是对资源的充分认知和再创造,利用现代场景重现元素,以满足今天青年人的喜好和语言方式。

        5.活态化发展。以很多博物馆为例,藏品和文物都存放在大的橱窗里供观看,本质上像仓库,是静态的。但博物馆其实是展示和活动的载体,应该通过举办大众可以参与的展会、论坛甚至演出等活动,藏品定期更换,才能吸引人们重复参观,实现活态化发展。

        6.时空化发展。当前,文旅的空间特征正在弱化,从传统的空间消费走向时空消费。旅游不再是基于异地属性的实地消费和实景体验,而是穿插在生活中的消费,借助OTA、直播平台、夜经济、虚拟技术等突破游览的空间和时间限制。

        在文旅新业态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陈晔教授进一步谈及天津目前已有的文旅融合实践并提出建议。一是发展夜间文旅消费。夜间经济涌现出的新景象,让游客在夜晚能够游览,感受到天津魅力。二是开发沉浸式文旅街区。天津现在做的一些沉浸式演艺产品,依托民国历史,在小洋楼建筑植入故事情节,游客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对天津历史和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三是文化场馆的旅游化开发。天津滨海图书馆是典型的网红打卡地,游客到滨海图书馆不是看书而是摆拍,但感受了知识的海洋和学习的需要。四是天津应打造独特的IP形象。幽默是天津IP里非常重要一个文化特色,幽默感渗透到了天津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把幽默和智慧融入到文旅当中,把幽默感带给游客,有助于彰显天津城市文化的独特性。


(陈晔: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旅游与服务学院副院长、教授)